前言:我們究竟應該怎么做公益?這個問題困擾著許多深具責任心的基金公司。在業內已有多家公司以各種方式扶貧助弱,踐行社會責任的同時,泓德基金作為一家成立剛滿兩年的公募基金公司,秉持穩健精準的風格,信心滿滿地想要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雖然這并不容易,但他們相信行勝于言。作為記錄者,上證報記者全程隨行,參與并見證了泓德基金雪域扶貧的整個過程。
平淡的緣起
5月的一天,記者正在進行公募基金行業公益行動的調研工作,泓德基金聯系到記者,表示將于6月前往西藏進行扶貧公益行,便商量一同前往。
一段驚心動魄的歷程往往都有個平淡無奇的開頭,這次也不例外。唯一讓人感興趣的是,泓德基金是公募基金中唯一一家注冊在西藏的公司,其公益發端于此也在情理之中。但基金公司做公益也并不新鮮。基金發軔于管理大眾資產,在監管機構的領導和基金業協會的倡議下,回饋社會理念蔚然成風,慷慨解囊的公司更是不在少數,很難期待有什么與眾不同的內容呈現。
但是記者還是成行了,只因為泓德基金并沒有委托其他機構,而是自己做公益,這實在是一項勞心又勞力的工作。并且泓德基金方面表示,之后每一年都會一直做下去,并把事情做好。誠意方殷自有動人之處,而且,公益慈善如何落到實處一直是記者心中的疑問,正好借此行看個清楚。
熬著高原反應,帶上氧氣瓶,記者和泓德基金一行從拉薩出發,在十幾個小時顛簸車程中,泓德基金督察長李曉春向記者介紹了此行的來龍去脈。
從拉薩往北300多公里即到達那曲地區,翻過最高海拔超5000米的夏拉雪山,再沿著河谷縱深行進十多個小時,比如縣白嘎鄉亞闊村便是此次泓德基金扶貧的目的地。亞闊村位于比如縣東邊一個偏遠的山溝里,海拔4400多米。年平均溫度2.9℃,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份為霜凍期,氣候條件和環境資源都非常惡劣。為此,西藏自治區強基辦在當地派駐了共青團西藏自治區委員會駐村工作隊,主要任務是加強當地的基礎設施建設,并解決村民的一些實際困難。泓德基金在多方了解情況之后,輾轉聯系到當地的駐村干部,促成了本次扶貧活動的良好機緣。
比如縣出產蟲草,品質為全國最優,每年一季采摘蟲草幾乎是當地最大的經濟來源,村民家中貧富的分界線就在于是否有青壯年勞動力,如果有勞動力并且富有采摘蟲草的技巧,溫飽甚至富裕都不成問題。如果沒有,則生活一下跌入貧困線以下,再加上老病少弱,幾乎沒有任何收入來源,僅靠政府救濟和村民幫扶為生。這些貧困老人和孩子就是泓德基金的資助對象。
用電是當地面臨的另一個重大難題。村民家庭用電主要依靠太陽能設備,每戶人家白天一整天的日照僅夠晚上照明以及使用小功率電器,如果白天使用過電燈或者其他電器則無法滿足夜間用電的需求。由此,泓德基金計劃向當地27戶村民每戶贈送一套1000W功率的太陽能發電設備,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村民的日常生活用電。在經過反復比較之后,一家對當地情況頗為熟悉、能夠提供免費安裝和定期維修的供應商接到了這份大單。
但如果光是贈送設備和資金,直接由供應商送貨上門、通過團委駐村工作隊轉交即可,又何必親臨現場?記者提出疑問。
李曉春介紹說,泓德基金總經理王德曉對于扶貧的要求,恰如做投資一般理性而清晰。他認為扶貧的關鍵是要做到精準。每個貧困戶的情況是不同的,所以格外需要進村入戶到人,真正了解他們根本的需求。比如鰥寡孤獨需要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幫助他們有尊嚴地生活下去;而對于家里人口多、子女多且失學嚴重的家庭,進行必要的助學并引導他們提高對教育的重視,讓孩子們重返校園才是幫助他們脫貧的根本。幫扶措施必須有針對性,不能過于單一,只有深入了解,才能實現真正的精準扶貧。這些具體的要求雖然繁瑣,但必須在執行的過程中一一得到貫徹。
“這是泓德愛心之路公益行的第一次。”李曉春說,“之前我們也有參與過捐贈冬衣等活動,但這次是我們公司有計劃、系統地開展貧困村對口扶貧行動,公司上下無比重視。”
說話間,車子已經從雪山之巔盤旋而下,沿著河谷崎嶇不平的泥石小路行進,途中突然下起了大雨,夾雜著大顆大顆的冰雹,路旁的河流湍急得像是要沖出河床。但這還不是最可怕的,西藏地區五月底到八月進入雨季,一天之內多次下雨和冰雹,伴隨著山頂雪水融化自上而下流淌,極易誘發塌方和泥石流,一旦正面遇上幾無生還希望。一路上車子經過好幾處塌方區域,路邊殘破的車輛和大堆泥石讓人觸目驚心。
聽司機說,這還不算什么。過了十月,那曲地區便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冬天。當地部分鄉鎮大雪封山,路滑且窄,鑿冰挖土,進出兩難,物資全靠人帶入,生病也很難就醫。
交通不便,是似乎是當地面臨的最大難題。第一天下鄉,記者和泓德基金一行便被一起發生在山路轉角處的車禍堵在路上長達五個小時,直到后半夜才進入縣城。司機說,這是相當常見的事情。
五蘊的考驗
亞闊村的村委會位于重重山巒包圍的小山坡上一處簡陋的危房,當地村民在團委駐村工作隊進駐之后,幫著進行了一次整修,隔出兩間屋子勉強可以住人,但只有一間屋子有暖爐,能夠通過焚燒牛糞取暖。冬天山中苦寒無比,于是這一間屋子又被一分成二,供駐村干部晚上休息。
條件艱苦不僅于此,野生動物的出沒最讓人擔心。村子附近有棕熊,有狼,還有雪豹,就在前不久,一只棕熊白天襲擊了村委會,拍碎玻璃闖入屋內,吃光了一切能吃的食物,所幸駐村工作隊全體員工在村民家中調研,沒有發生傷人事件。在這之后,工作人員在院子里養了4條狗,防備動物來襲。其他村民的家中,門口放有釘板,窗上加了木條,隨時防備棕熊的襲擊。
記者和泓德基金一行到達村委會后,團委駐村工作隊負責人次玉立即安排大家到特困戶家中實地考察。來到第一戶藏族農戶家中,一間簡陋的土房,房間里沒有開燈,昏暗的日光下,四壁簡單的生活用具更顯簡陋和陳舊。次玉告訴記者,這家子女眾多,撫養困難,孩子是家里主要的勞動力,但如何確保他們讀書的機會和權利,也成為擺在家長面前的兩難選擇。
“我們是一家基金公司,名字叫泓德基金。”李曉春對農戶說,“你們有困難,我們愿意幫助你們,你們要讓孩子讀書,讀大學,其他事情我們會幫你們想辦法。”聽了隨行的駐村工作隊主任翻譯,這家的大人連連點頭,眼含熱淚向大家保證:有了好心人的資助,一定想辦法讓孩子好好讀書,上大學。
一個小女孩坐在旁邊,看到這么多人有些害羞。記者遞過幾顆糖,孩子忽閃著明亮的大眼睛,笑靨如花。
來到第二戶特困戶家中,那是一位腿腳不便的獨居藏族老媽媽。李曉春告訴她說,我們是泓德基金,我們每年會為你提供生活資助,希望您安度晚年,生活得更好。聽了翻譯,老媽媽雙手合十掩面哭泣,用藏語反復說,為什么會有這樣好的人,又不是自己父母,居然給這樣大的幫助。幾番相勸不能平靜,在場的人無不感動落淚。
如此一家一家地走訪,除了一戶人家外出,家中無人,其他的人家幾乎沒有遺漏。有一戶家庭家中有四個女兒,最大的還在上小學,最小的不足一歲;還有兩戶均有五個子女,需要確保他們就學。另有一戶家庭非常特殊,家中僅有母子兩人,沒有房產,住在村委會為他們搭建的一間鐵皮屋子里,母親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兒子即將進入小學。這對母子原本不在資助之列,但在了解情況之后,泓德基金臨時決定將其加入資助的名單當中,使得此次捐助終得圓滿。
第二天,簡單又隆重的捐贈儀式上,村民齊聚一堂,當地縣委、縣政府、鄉黨委、鄉政府領導特地趕來出席并發言,村民們從李曉春手中接過現金捐贈,滿心感激。從縣領導、鄉領導、村長到村民,所有人都向客人熱情獻上哈達并握手致意,潔白的哈達幾乎將泓德基金和記者一行淹沒,親近的情誼讓人十分感動。根據亞闊村駐村干部的反饋,泓德基金此次捐贈,使得亞闊村的脫貧工作提前了半年完成。
泓德基金督察長在為捐贈儀式致辭時,特別感謝了上海證券報對于泓德基金愛心之路公益行的全程支持。
離開亞闊村,回程中,大自然呈現出最美好的一面:壯麗的雪山仿佛伸手可及,皚皚白雪時而因陽光而金色燦爛,時而因烏云而陰沉晦暗。突如其來的暴雨伴隨著大顆的冰雹讓人猝不及防。雨后放晴,嫩藍的天空無邊無際,白云隨意揮灑,綠茵茵的山上點綴著“黑珍珠”——牦牛,野花星星點點,景色宛若仙境。
希望善心和善行,能讓這片土地一直這樣美好下去。
行走后的思考
扶貧究竟是扶什么?一直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交通不便,自然環境惡劣,這些都是顯而易見的問題,但在國家專項規劃和支持下,這些難題都在慢慢解決中。據當地駐村工作隊主任說,明年當地就開始修路了,政府計劃修6米寬的路,到那時,交通運輸狀況能夠得到很大的改觀。
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也是當地發展的隱憂。駐村工作隊主任介紹說,在當地,上過初中的人就已經是有很大學問了,而且往往不愿意待在當地發展。當地的村干部基本上不會說漢語,書寫藏語也很困難,為有效管理帶來了很大阻礙。
“資源總是有限的,孩子們的未來也不該在挖蟲草中度過,他們需要好好讀書,也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這是我們此行的目的。”李曉春告訴記者。“貧窮和落后的思想可以代際相傳。讀書改變命運雖不是必然,但確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種方式。本次我們為10名特困戶、貧困戶的孩子提供了學業、生活的資助,并會保持長期的跟蹤,只要他們有能力,我們的資助會一直持續到他們大學畢業。也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潛移默化地改變當地村民的觀念,打開他們的眼界,并帶動當地的轉移就業。”
扶貧,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也不單單是錢的問題。改變的動力一定要發自內在,而不是仰仗外力。扶貧先扶智,扶貧必扶志。
“要做的事情很多,路很長,但我們并不著急。”李曉春告訴記者,“泓德基金扎根在西藏,也將持之以恒地服務于西藏。我們可以一邊做,一邊思考,會越做越好。”他顯得很有信心。
|
關閉本頁 打印本頁 |